“战争中最悲惨的牺牲总是女性,女性是征服者的终极战利品。女性承受的痛苦总是双倍的。”
严歌苓
总觉得“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这句诗太不公平。
过去的女性既无独立社会地位又无独立经济地位:在社会身份上她们是某个男性女儿、是某个男性的姐妹、是某个男性的妻妾、或是某个男性的母亲;在经济地位上,她们先依附于父家、后依附于夫家。历史中的大多数女性的命运不过如此——即便如李清照、柳如是这般风华绝代的女性,在去除掉对历史的某种“美好的”想象的滤镜后,她们的经济和社会地位又和普通的女性有何区别呢?建言献策、建功立业等事情,哪里等得到她们登场?她们被歌颂的“风骨”多少有些“知亡国恨”的结局逆向渲染,她们为不该自己负责的结局负责了。
但这样仅仅无“独立”地位的女性还算是幸运了,那些命运悲惨,被卖到花楼戏院的女性,注定会被梅毒终结掉短暂生命的女性,又如何呢?“亡国”和她们有关吗?她们的生活还能更低贱?当然,杜牧也许不是这个意思,他只是想假借“商女”骂那些听着《后庭花》的公子哥们,但这样的骂名在“商女”名头上走一遭,也太不公平。
于是,一千多年后,严歌苓以这样一句话为她的《金陵十三钗》开头:
商女亦知亡国恨,此恨无关风与月。
《金陵十三钗》卷首
一九三七年的冬天,南京在国民党的“英明”指挥下迅速失守沦陷了,一群秦淮河的女人们逃到了庇护着女学生的天主教堂。于是,两个原本泾渭分明的女性群体相遇了:教会学校的女学生和秦淮河的窑姐。她们当然是不同的:女学生们纯洁无暇、未经人事、家境优越;而窑姐们以卖淫为生、在打骂中长大。小说以“我”的姨妈孟书娟的月经初潮开头,似乎就预示了这个故事的冲突走向。
女学生们自然是排斥着这群“入侵者”的,她们认为这群窑姐闯入了她们的“和平之地”,分走了她们的粮食和水、带来的“污秽”简直污了她们的眼睛和耳朵——“婊子也配?”她们这么想着。她们的生活中原本不应该出现这样的女人的,而战争的野蛮将这一切毫不留情地拍散成为虚无。
原来恐怖不止于强暴本身,而在于强暴者面前,女人们无贵无贱,一律平等。对于强暴者,知羞耻者和不知道羞耻者全是一样:那最圣洁的和最肮脏的女性私处,都被一视同仁,同样受刑。
《金陵十三钗》玖
直到后来,这群所谓的“婊子”代替她们走向地狱后,她们恐怕都没有即时理解另外一群女人其实毫无理由的为她们做了多大的牺牲。
谁也没有发感慨:啊,那些女人救了我们。也没人说:不晓得她们活得下来不?但书娟知道同学们跟她一样,都在有一搭无一搭地忏悔:我当时只是想吃饱,没想到我的祷告对她们却成了恶毒咒语。还需要一些时间,需要一大截成长,她们才能彻底看清这天晚上,这群被她们看成下九流的女人。
《金陵十三钗》拾陆
严歌苓一直是描写细腻心理的高手:细致又不小气,沉静又有力量。在小说的前半段,女人们在虚假的和平的缝隙里尚有喘息时,严歌苓表现出的女学生的心理和情绪让我在春日稍暖的微风里直起鸡皮疙瘩。
小说从中段开始被黑暗笼罩。先是豆蔻惨死,然后三位避难的军人被杀,之后又被日本军官发现了女学生的存在。我原本以为,十三名妓女代替女学生走向日本人的魔爪是故事的高潮,注定会是壮丽的,绚烂的,至少也是英雄的。然而故事的这一部分很快就结束了,“五星窑姐”玉墨主动站出来决定代替女学生,窑姐们在她们的玉墨的骂声下很快就接受了自己的命运。
玉墨恼怒地说:“好,有种你们就在这里藏到底,占人家地盘,吃人家口粮,看着日本人把那些小丫头拖走去祸害!你们藏着是要留给谁呀?留着有人疼有人爱吗?”她现在像个泼辣的村妇,一句话出口,好几头挨骂,但又不能确定她究竟骂谁。“藏着吧,藏到转世投胎,投个好胎,也做女学生,让命贱的来给你们狗日的垫背!
《金陵十三钗》拾陆
或许,她们早就接受了自己的命运,她们从小就知道自己和女学生生来是不平等的,她们更低贱,更不值得被救,更不值得被同情,更不配“赖活着”。
或许,即便是严歌苓,也想象不出什么语言或行为能让一群女人心甘情愿地代替另一群女人去死。即便是严歌苓,也认为无论用多么艺术化的表现,也无法将这残酷的牺牲变得英雄主义,让她们的死“绚丽”。
但故事结束得还是太快了——这是我读完全书的第一想法。但是我随后又想:在经历了豆蔻那样的惨死之后,你还想看什么呢?难道每一次打开书还没有消耗尽你的勇气吗?终于结束了!可能同我不忍卒读一样,写这样的小说,过于直接地感受和表达这样真实又残酷的历史对作家也是一种消耗。
就让它结束罢!这是一本好小说。
二十分钟后,厨房的门开了,一群穿黑色水手裙、戴黑礼帽的年轻姑娘走出来,她们微垂着脸,像恼恨自己的发育的处女那样含着胸,每人的胳膊肘下,夹着一本圣歌歌本。她们是南京城最漂亮的一群“女学生”。这是我想象的。因为女学生对她们是个梦,她们是按梦想来着装扮演女学生的,因此就加上了梦的美化。
《金陵十三钗》拾陆
她们终于在故事的结局扮成了她们梦想的女学生,绚丽吗?不,太悲情了、太残酷了······
小说摘要
贰
玉墨说:“就凭人家赏你个老鼠洞待着。就凭人家要忍受我们这样的人,就凭我们不识相、不知趣、给脸不要脸。就凭我们生不如人,死不如鬼,打了白打,糟蹋了白糟蹋。”
多年后书娟意识到玉墨骂人骂得真好,她骂了女孩儿,骂了法比,也骂了世人,为了使女孩儿们单纯、洁净从而使她们优越,世人必须确保玉墨等人的低贱。
叁
罪过原来是有魅力的,她们不敢想、不能干的罪过事物似乎可以让这些做替身的去干。
柒
法比的琴声沙哑,女孩儿们用耳语嗓音唱完“安魂曲”。她们还不知道为谁安魂,不明白她们失去的是谁,因此她们恍惚感觉这份失去越发广漠深邃。南京和江南失去了,做自由国民的权利失去了,但好像失去的不止南京和江南,不止做自由国民的权利。这份不可名状的失去让她们一个个站立在那里,像意识到灭顶危险而站立起来的、无助无辜的一群幼兔。
捌
在凶吉未卜的时候,总是相信集体的决定,集体是几千人的胆量相加,就是一份毁灭的危险被几千人分承,也容易受得多。
玖
原来恐怖不止于强暴本身,而在于强暴者面前,女人们无贵无贱,一律平等。对于强暴者,知羞耻者和不知道羞耻者全是一样:那最圣洁的和最肮脏的女性私处,都被一视同仁,同样受刑。
拾
不合时宜的陪伴和交流就是恼人的打扰,为了保证不被打扰,就不要接受他人的陪伴。人和人不是因为合得拢在一块儿,而是因为拆不开,都在被动地、无奈地陪伴别人,也忍受别人常常成为打扰的因而是多余的陪伴。
拾壹
我希望你相信上帝。在人失去力量和对命运的掌握的时刻——就像此刻,你应该信赖上帝而不是武器。”这一定是老神甫一生中听众最少的一场传教。戴涛看着他想。“你还会继续寻找武器吗?”戴涛摇摇头。他当然会继续寻找,加紧寻找。
拾贰
豆蔻手脚都被绑在椅子扶手上,人给最大程度地撕开。她嘴一刻也不停,不是骂就是啐,日本兵嫌她不给他们清静,便抽她耳光。她静下来不是因为被暴打降服,而是她突然想到了王浦生。她想到昨夜和王浦生私定终身,要弹琵琶讨饭与他和美过活。这一想豆蔻的心粉碎了。
我在看到这张照片时想,这是多么阴暗下流的人干的事。他们进犯和辱没另一个民族的女性,其实奸淫的是那个民族的尊严。他们把这样的照片作为战利品,是为了深深刺伤那个被羞辱的民族的心灵。我自此之后常在想,这样深的心灵伤害,需要几个世纪来疗养?需要多少代人的刻骨铭心的记忆而最终达到淡忘?
女孩儿们听完后,也一个个成了石膏塑像。只有当凶险发生在身边一个熟识者身上,才显出它的实感、它的真切。女孩儿中有些想到豆蔻初来的那天,她们为了她盛走一碗汤和她发生的那场冲突。想想豆蔻好苦,十五岁的年华已被猫狗卖了几回。她但凡有一条活路,能甘心下贱吗,谁说婊子无情?她对王浦生就那么一往情深。她们又想到豆蔻一双长冻疮的红手给伤兵们洗绷带、晾绷带,想到豆蔻抱着从房檐上掉下来的刚出生不久的小野猫,急得到处找东西喂它,小猫死了后,她哭着在核桃树下掩埋它……女孩儿们竟心疼不已,觉得哪个窑姐换下豆蔻都行,为什么偏偏是十五岁的豆蔻呢?
拾叁
“你知道我们的上级怎样推卸后果的吗?他们说:那不过是军队中个人的失控之举,已经对这些个人进行军法惩处了,实际上没人追究过这些‘个人之举’。明白了吗,神甫?战争中的失控之举每秒钟都在发生。”少佐流畅地说完,又由翻译流畅地翻译过去。
玉墨“呜呜”地哭起来。从窗口退缩,一手捏住那把小剪刀,一手抹着澎湃而下的泪水,手上厚厚的尘土,抹得她面目全非。她是爱戴少校的,她是个水性杨花的女人,一颗心能爱好多男人,这三个军人她个个爱,爱得肠断。
拾陆
二十分钟后,厨房的门开了,一群穿黑色水手裙、戴黑礼帽的年轻姑娘走出来,她们微垂着脸,像恼恨自己的发育的处女那样含着胸,每人的胳膊肘下,夹着一本圣歌歌本。她们是南京城最漂亮的一群“女学生”。这是我想象的。因为女学生对她们是个梦,她们是按梦想来着装扮演女学生的,因此就加上了梦的美化。
谁也没有发感慨:啊,那些女人救了我们。也没人说:不晓得她们活得下来不?但书娟知道同学们跟她一样,都在有一搭无一搭地忏悔:我当时只是想吃饱,没想到我的祷告对她们却成了恶毒咒语。还需要一些时间,需要一大截成长,她们才能彻底看清这天晚上,这群被她们看成下九流的女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