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感(一)

在反复被复杂的dynare warning提醒BK条件不满足之后,心情是一点一点地变差。虽然今天已经发现了模型里的不少问题了,但是,从结果来看,似乎没有成功的迹象——如果继续纠结下去,我今天是不用睡了!累······

在这种情况下,马上关掉matlab,从那种泥潭中一下子跳出来似乎是一种有效的解法。于是,就开始漫无边际地胡思乱想,想一想最近、更久以前或是未来可能发生的事——我当然不会认为或是承认这是“逃避现实”!

上星期在截止的末尾报名了SRP,我确实犹豫了很久。一是因为手上已经有一个DSGE在做,虽然我对它黯淡的前途逐渐丧失信心;二是因为今年还要准备考研,怕是抽不出那么多时间参与到项目中。不过,这个项目对我实在是具有吸引力。于是我想着,报个名吧,面试能过就参加,不能过就不参加,佛系一点!没想到于老师简单直接粗暴地拉了7个人进群,都没有面试这一环节。不过事后想想也是,像我这么优秀的简历,有什么理由不被录用呢?(笑)

我好像总是寻求“暴力求解、短时突破”的。这些天专注于DSGE,吃饭、做梦时都在想,往往还真能在这些不着边际的思绪中抓到一点有用的东西。恰好之前刚把平新乔的十八讲刷完第二遍,1月26号买的书今天才开始发货,这一段空闲时间正好能让我认真研究一番。不过,这又给我增加了时间的紧迫感,有些错漏之处是就在这焦虑的心情下出现了吧。

我想,我对于所谓的“研究”是具有热情的,往往能进入到一种“忘我”的状态。之前注意到这一点时,我是相当兴奋的。因为这意味着,我曾经被“题海”磨灭的消失已久的“钻研精神”正在重新出现在我的大脑中。我现在可以明确地说,我希望“以科学作为天职”。但是,不久之前我的内心还是模糊不定,总是想抓住某一个“答案”。

可以说,我选择经济学99.9%是一个意外。但是,无奈大一时被政经谢老师的讲课迷住了,想转专业的想法虽然有过,但是并不强烈。后来无意中,又读到了人大聂辉华教授关于政企合谋的两篇论文,发现经济研究竟可以这么有趣!于是就几乎完全放弃了转专业的想法。当然还有另外的原因:心高气傲地感觉华工别的专业也好不到哪去,不转建筑学也是原因复杂。当时就隐隐有了从事经济研究的想法。

我意识到这可能是一个很大的决定!这意味着我将读很多年书!而且按目前的环境来看,毕业之后的工作境况也不一定很好······这里推荐中国政法大学应星教授在《以科学作为天职——韦伯与我们的时代命运》中的一篇演讲/吐槽,十分有趣。另一方面,所谓的“学术理想”是一个相当理想主义的词,这让我联想到“资质”、“不确定性”等词,比如万一在学术道路上“碌碌无为”、“毫无贡献”怎么办?这些乱七八糟的想法着实让大一的我焦虑不已,不断地做职业测试、搜寻这方面的信息,后来我才知道,我当时所做的一切,可能只是想要找到一个答案来肯定自己的想法罢了。

后来我找到了这个答案,其实可以称得上简单、朴素。我大一暑假的时候给教《经济学原理》的郭教授写了一封邮件,表达了我这个年轻人的困惑。郭教授回信很热心地邀请我返校后去他的办公室聊天。他说,这不过是一种“偏好”罢了,你做什么样的选择,不过是你“偏好”何种生活方式的表现,何必想得那么多、那么远、那么复杂?另外,他还借给我埃莉诺·奥斯特罗姆的《公共事物的治理之道》来解答我关于公共资源管理方面问题的疑惑。

我所“偏好”的是什么呢?其实是我早就知道的那个答案。

再后来,了解了不少学术界的“水论文”甚至“不可置信论文”之后,我心想,我至少能比这些人做的好。(笑)

不知不觉,已经乱说一气了这么多。还有许多未尽的话题,留到以后“转换心情”的时候再说吧——因此,此篇命名为“杂感(一)”。

作者: 公子小白

SOS团团员,非外星人、未来人、超能力者。。。

《杂感(一)》有2个想法

  1. 自回:周六晚上发表了这一篇牢骚,周日上午就找到解法了,果然是参数设置的问题(对于rank condition not verified的情况)。周日看到结果之后又发现某一厂商被可怜地完全挤出,还是不忍心。周日晚上就大规模的改动、重建模型。周一上午写好了代码后,下午又不断查错,终于出来了结果,晚上没有抱希望地跑了一下GA,果然陷入局部最优。不过到此为止,结果已经很不错了,失去的信心又逐渐恢复了呢!(^_^)

  2. 所谓对生活方式的“偏好”,其实可以解释为:学术理想固然重要,但生活本身不可替代;与其说“以科学为业”,不如说是一种别样生活方式的选择。歌德所说的“理论是灰色的,而生命之树常青”我想大概也可以这样理解。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