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读书笔记

(之前已上传过本书的读书报告,此笔记是根据复旦大学郁喆隽教授的《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导读MOOC视频整理完善的。)

时代的“大问题”*

  1. 算计与反思(Calculation VS. Reflection)“未经反思的人生不值得过。”——苏格拉底
  2. 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
  • 所谓“伦理”即生活方式
  1. 琐碎的时代:时代精神?
  2. 伦理危机:——金融危机、食品危机、生态危机、职业危机(职业VS生计)
  3. 如何反思?
    • “认识你自己”——德尔斐神谕
      1. “以他人为镜”——差异性
      2. “以文化为鉴”——文化差异、文化认同

韦伯的精神世界*

  1. 如何认识一位学者?
    • “听其言,观其行”
    • 两种人生:沉思人生、行动人生——汉娜·阿伦特“平庸的恶可以毁掉整个世界”——汉娜·阿伦特
    • 查其人、读其书

“韦伯是一座迷宫”——麦克雷

  1. 韦伯的精神特征:矛盾、紧张、冲突
  2. 韦伯其人
    • 家庭:严父慈母
      • 在韦伯眼中父亲是享乐主义的代表,母亲是宗教特征的体现
    • 人生经历
      • 1964-1882,出生与青少年时期,家境优越
        • 婴儿期得了一次脑膜炎,可能对后来精神疾病的产生有影响。
      • 1882-1888,求学和兵役当我击剑的时候,就把青春逼到墙角;当我痛饮的时候,就使青春倒在桌下。——韦伯
      • 1889-1891,获得学位
      • 1893年成婚,玛丽安娜·韦伯
      • 1894-1896,获得教职
      • 1897年,病退
        • 1897.8,老韦伯病故
        • 1889-1899,全薪休假“地狱旅行”
        • 1900,疗养
        • 1902,两年长假-旅行
        • 1903,退职
        “他再次表明了是什么东西让他痛苦不堪······领着一份薪水,可是在能够预见的未来却一事无成,······对于我们来说,只有承担一项天职的人才是个完整的人。”——玛丽安娜·韦伯《韦伯传》
        • 1903-1905,恢复和美国之行
          • 1904,恢复“······新的渴望已经苏醒,我得赶快,去沐浴你那永恒的光明,白天在我眼前,黑夜在我身后,我头上是天空,脚下是波涌。”——《浮士德》
        • 同时开始《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第一部分的写作
      • 1904.9-12,新大陆:对现代性的观察
    • 退职后的海德堡岁月,学术沙龙
    • 著作
      • 《经济与社会》
      • 1915-1919,《诸世界宗教的经济伦理》
      • 1919,《学术与政治》
    • 最后岁月,慕尼黑
      • 1920.6.14,逝世

宗教与资本主义

信仰与社会分层

统计现象:在经济地位和职业选择方面,不同宗教之间存在明显的社会分层。

大部分商界领袖、资本所有者以及那些现代企业中的高级技工和接受过高级技术和商业培训的职员,基本上都是新教教徒。(由马克思·韦伯的学生,马丁 奥芬巴赫提出)

流行的解释:经济地位 –> 决定宗教信仰;唯物主义的解释,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在当时的历史环境下,宗教信仰并不是影响经济状况的原因,在某种程度上更像是经济状况引发的结果。

同时代桑巴特理论:资本主义精神起源于“获利性”,新教是资本主义的结果。

韦伯对前两种观点持保留态度,从另一个面解释:精神特征 –> 职业方向,而精神特征受家庭环境和宗教信仰的影响。

受环境因素影响(家庭所在社区和祖辈家庭中的宗教氛围所倾向的教育方式)所养成的智力和精神特质,决定了他们对于职业的选择,随即也注定了他们的职业生涯。

对于新教教徒和天主教教徒的这种差异,应该着重研究他们各自的宗教信仰中固定的内在特质,而不是仅仅观察他们暂时的外在的历史政治环境,从而得出一个最重要的解释。

出世和俗世:一种定式的解释

  • 天主教:“超尘出世”天主教教义更为重视美好的理想世界,及其最高理想中的禁欲主义特征,正是这些因素的指引使天主教的信徒们对现世的美好无动于衷。
  • 新教:“俗世享乐”

韦伯对这种定式的解释提出反驳,举出反例:法国工业和资本主义的重要担纲者,法国加尔文教徒同样具有超尘出世的特征。

英国、荷兰和美国的清教徒的形象与享乐生活恰恰相反,而这一个事实对于我们目前的研究来说是相当重要的。再者,新教教徒中的法国教徒一直保持着各地加尔文宗教会留下的特质,特别是在一次又一次的宗教斗争中所留下的特质,直到今天这种特质还一定程度地保存着。然而(或许,正如我们之后会思考的,的确是由于这一原因吗?),这些特质众所周知是当时法国工业和资本主义得以发展的最为重要的因素之一,尽管它们仅被允许在小范围内存在并一直饱尝迫害。如果我们可以把这种对待信仰的严肃态度,以及让宗教利益主导整个生活方式的做法称为追寻理想世界的话,则法国的加尔文宗教徒从过去到今天至少都和北日耳曼的天主教教徒一样超凡脱俗(不妨以北日耳曼的天主教教徒们为例,因为他们对于天主教的重视程度无疑不亚于世界上任何其他民族对于自身信仰的重视程度)。而这两种宗教在他们各自的国家内,都以几乎相同的方式与占主导地位的宗教发展趋势区别开来。法国下层人士中的天主教教徒对于生活享乐非常感兴趣,而上层人士对宗教则直接采取了一种敌视的态度。

注:基督宗教的救赎观和世界观

此世彼世
自然超自然
朽坏神圣
肉身灵魂
暂时永恒

“In this world, not of this world.” (轻视此生)

超尘出世与资本主义的关联

矛盾的一方是理想世界、禁欲主义和宗教虔诚,另一方则是参与资本主义的获利行为,而这对矛盾的双方实际上可能具有亲密的关系。

  • 一些新教教派都具有超尘出世的精神特征,同时他们又对当地资本主义的发展有极大的推动作用。例如,
    • 加尔文派:法国、荷兰
    • 改革宗(路德宗):德国
    • 教友派:英国、美国
    • 门诺派:尼德兰、德国
    • 虔敬派:莱茵河地区和卡尔夫

韦伯确定的研究重点:宗教的精神特质

如果能够在老式新教精神的某种表述与现代资本主义文化之间找到任何内在联系的话,我们决不应该在这些精神声称或多或少含有的唯物主义因素,抑或是它们反禁欲的生活享乐中寻找答案,而应该将寻找的目标定位在它们纯粹的宗教特质上。

资本主义“精神”

资本主义在不同学派的观点中:毁誉参半、爱恨交加。

韦伯的研究方法/规范:理想型、价值判断无涉

资本主义精神的代表——本杰明·富兰克林

  • 富兰克林对资本主义精神的举例说明:节制、寡言、秩序、决心、简朴、勤勉、诚恳、公正、适度、清洁、镇静、贞节、谦虚。

资本主义精神的界定:狭义的近代西方资本主义

本文所述的资本主义精神是指在这后一种意义上的概念,它所指的是现代资本主义精神。因为显然可以从我们论述问题的方式上看出,我们这里所研究的仅仅是西欧和美国的资本主义。资本主义在中国、印度和巴比伦,在古希腊和古罗马,以及在中世纪都曾经存在过。但是我们应该看到,那些地方的资本主义都缺少这种特别的精神气质。

”独特的风格“/“特别的精神气质”:营利成为了目的本身

它是纯粹为了赚钱而赚钱,从个人幸福和功利的视角来看,它完全是超验的,也绝对是非理性的。人们完全被赚钱和获利所掌控,并将其作为人生的终极目标。获取经济利益再也不从属于人类,不再是满足人类物质需要的工具了。

韦伯对资本主义一种评价的态度——”铜墙铁壁“/浩瀚的宇宙

今天的资本主义经济就是一个浩瀚的宇宙,每个人都生在这个宇宙之中,至少对于个人来说,它是一个人们必须生存于其中而不能改变的秩序。一个人只要介入到市场关系的系统中来,资本主义经济就会迫使他遵守资本主义的行为准则。

资本主义 VS. 前资本主义

资本主义精神和前资本主义精神之间的差异并不在于某种赚钱动力的发展程度。对于金钱的贪婪古已有之。

在这里,前资本主义是指一种状态,即长期运转的企业对于资本的理性使用,以及理性的资本主义劳动组织形式,尚未成为决定经济活动的支配力量的状态。而这一态度正是人们在适应有秩序的资产阶级资本主义经济环境的时候,所遇到的最大内在障碍之一。

要发展现代西方式的资本主义,首先要克服”传统主义“

当资本主义精神作为一种要求获得伦理认可的生活准则时,它最为强大的对手就是对于那种新环境的态度和反应,我们称之为传统主义。

  • ”知足“的心态人并非“天生”渴望赚越来越多的钱,而是简单地要过一种自己已经习惯的生活,并为了这一目标去赚需要的钱而已。

韦伯对近代资本主义的描述

那种田园牧歌式的状态在激烈的竞争压力下崩塌了,大量的财富被制造出来,然而这些财富没有被用作借贷赚取利息,而是在一直进行商业投资。老式的悠闲舒适的生活态度被厉行节俭所取代,而正是这些厉行节俭的人赚取了财富成为新贵,因为他们所期望的不是消费而是赚钱,这使得那些想要保持旧有生活方式的人不得不削减他们的开销。 在这一点上最为重要的是,这场革命的起因并不是由于行业中注入了一笔新的投资,在我所知的几个案例中,整个的革命过程只不过是一些人把从亲戚朋友那里借来的几千马克作为资本而发动起来的;革命的真正起因在于一种新精神的作用,那就是现代资本主义精神。

路德的职业观

职业:天职、志业

德语中的“Beruf”(职业、职务),以及英语中可能更为清楚的“calling”(天职、感召)都至少蕴含一种宗教观念,即上帝留给人类的任务,这一点是显而易见的。

职业和《圣经》翻译

这个词不是日耳曼精神的产物,但是出自《圣经》德语译文的这个词的现代意义,体现的并不是《圣经》的原意,而是译者精神的体现。

  • 失乐园的隐喻:人之所以要工作,是对人类犯下原罪的惩罚。
  • 新约中的“反商情结”:穷人比财主更容易获得拯救。“骆驼穿过针的眼,比财主进神的国还容易呢。”——《马太福音》、《马可福音》、《路加福音》
  • 中世纪的职业观“世俗劳动属于生物性的事,是信仰生活不可或缺的自然基础,但无关乎道德。”——托马斯·阿奎那

路德和传统主义:韦伯认为,路德的职业观存在与太多传统主义之间的联系,即从路德的职业观中无法产生所谓的近代资本主义精神。

由此可知,路德的天职观仍旧保持着传统主义的性质。他的天职观所指的是人们必须接受的神的旨意,每个人都必须调整自己以适应这一法令。这一点的重要性超过了路德的天职观中另外存在的一种思想,在那种思想中人们履行的天职是上帝安排的任务,更精确地说是上帝安排的唯一任务。

加尔文教派:“另一种精神”

“整个俗世横在他们的面前,那里他们可以寻找安息之处,并以上帝为其引导。”——弥尔顿《失乐园》(清教之神曲)

人们马上会觉察到,这种关于清教徒重视现世、承认人活在现世中是一种使命的强有力的表达,不可能出自一个中世纪作家的笔下。

  • 清教徒开始更加严肃地重视俗世,将现世内生活视为任务的态度。

未曾想见的结果:宗教改革的推动者可能并未意识到这一改革产生的影响。

我们不得不承认,对于这些改革者来说,宗教改革产生的文化效果在很大程度上,特别是在我们主要研究的方面,是无法预知的,甚至是他们所不愿意看到的。这些效果往往与他们预期获得的效果大相径庭,甚至是相互矛盾的。

韦伯在本书的总问题:理念是以何种方式在历史当中发挥作用的?

反对“单因论”

无论如何我们无意坚持一种愚蠢而教条的论点,即资本主义精神只可能是宗教改革引发的某些效应的产物,或者资本主义作为一种经济制度是宗教改革创造出来的。众所周知的是,某些重要的资本主义商业组织形式比起宗教改革来有着更为悠久的历史,这一事实本身就足以反驳那种观点。

第二卷的研究计划:

  • 确认宗教信仰和职业伦理之间的“亲和性”
  • 宗教运动如何影响物质文化及其方向?

基督宗教对欧洲的影响*

基督宗教历史状况

  • 1世纪,天主教成立
  • 1054,教会大分裂,出现东正教
  • 16世纪宗教改革,出现新教和英国国教会

德国的宗教改革:马丁·路德

  • 1517.10.31 95条论纲
  • 主要诉求:反赎罪券;反教会腐败
  • 路德的改革内容:
    • “因信称义”
    • 翻译德语圣经
    • 路德宗(信义宗)

瑞士的宗教改革:茨温利、加尔文(日内瓦教会领袖)

  • 神学特色:预定论
  • 加尔文宗(归正宗)

英国的宗教改革

  • 亨利八世
  • 1534,至尊法案,英王为教会最高领袖
  • 英国国教会(圣公会/安立甘宗)
  • 玛丽一世:血腥玛丽
  • 伊丽莎白一世
  • 清教徒运动–>五月花号(都铎王朝)

基督宗教对西方文明的塑造

器物文明:基督宗教与建筑

  • 哥特式建筑、巴洛克建筑

基督宗教与造型艺术

基督宗教与音乐

基督宗教与政治

  • 君权神授、天赋人权、协商制度(议事规则)、使命感、契约精神

基督宗教的对外冲突:十字军东征

基督宗教的内部冲突:宗教战争

  • 三十年战争1618-48
  • 1572.8.24,圣巴托洛缪之夜(天主教徒屠杀新教徒)
  • 1648,重申1555年奥古斯堡协定,教随君定,促进了欧洲民族国家的划分。

信仰与理性*

18世纪启蒙运动的宗教批判

  • 霍尔巴赫(1723-1789)”基督教依靠的是欺骗、无知和轻信。“
  • 狄德罗(1713-1784)”上帝是没有的;上帝创造世界是一种妄想。“
  • 伏尔泰(1694-1778)”假汝上帝并不存在,那就必须把他造出。“

世俗化命题(值得商议讨论的观点)

  • 宗教衰弱-消亡
  • 功能分化:各领域摆脱了宗教的控制
  • 私人化:宗教趋于私人化

世俗主义:现代化世界中宗教应当消失

苦行/禁欲主义与新教教派

第一卷提出的总问题:理念如何在历史中起作用?即宗教信仰如何影响经济制度?

苦行基督新教的历史担纲者:

  • 17世纪西欧的加尔文派
  • 虔敬派:集中于德国虔敬派
  • (盎格鲁撒克逊的)卫理公会
  • 从再洗礼派运动中生长出来的诸教派:洗礼派、门诺派、教友派
  • 清教派

核心论证部分:典型教派——加尔文派

宗教改革者:加尔文

  • 1532,归信基督新教
  • 1536,发表《基督教要义》
  • 1541,建立日内瓦改革宗教会
  • 参见:茨威格《异端的权利》

加尔文派的神学特色

  • 神恩蒙选
    • 上帝对人的拯救不是由人的意志决定的,而是完全由上帝对人的恩宠决定的。
  • 预定论
    • 哪些人能被上帝拯救是很久之前(创立世界以前)就已经被决定了的。

”可怕的裁定“——是否能获得拯救

上帝不是为了人而存在,相反人是为了上帝才存在。一切造物(当然包括对于加尔文来说确定的事实,那就是只有一小部分人被选择赐予永恒的恩典)都有他们各自的价值,并通过这些价值服务于上帝的荣耀和权威。

  • 人的一切成就是为了荣耀神

“空前的孤独感”

这种极度脱离人性的教义,必然对崇拜上帝非凡一致性的那一代人的生活产生影响。这种影响就是,他们每一个人都会感到空前的内心孤寂。对于生活在宗教改革时期的人来说,他生活中最重要的事情就是永恒的救赎,他被迫独自一人跟随他被预定的人生轨迹去面对那个已经为他预旨了的永世命运。没有人能帮助他。

  • 西方的个人主义的可能来源之一

现世的目的

被选召的基督徒在这世上唯一的任务就是尽自己最大的能力去履行上帝的戒律,从而增添上帝的荣耀。与这一目的相一致的是,上帝还要求基督徒们取得社会成就,因为上帝是根据他的戒律来支配社会生活的。基督徒在现世中的社会活动仅仅就是为了“增添上帝的荣耀”。这一特质因此也存在于群体内为世俗生活服务的天职中。

对“救赎确证”的疑问

有一个问题迟早会出现在每一个信徒面前,那就是:我是上帝的一个选民吗?这一问题会迫使其他兴趣都相形失色。还有一个问题,怎么才能确定我已经蒙受了天恩?

两种劝告的出现

一方面是,个人要坚信自己是被选召的,将一切疑惑都看做是魔鬼的诱惑并与之进行斗争,这是每个人绝对的职责所在,因为缺乏自信是对信仰不够虔诚所导致的后果,所以这也就是没有完全蒙恩的后果。

另一方面是,紧张的世俗活动被视作是获得这种自信最为合适的途径。世俗活动可以驱散关于宗教的疑惧,并给予人们蒙恩的确定性,且只有世俗活动才能扮演这样的角色。

系统的生活方法

因此有的时候可以这样说,是加尔文教徒自己创造了属于自己的救赎,或者更准确地说是自己创造了对于救赎的信念。但是这种创造不可能存在于天主教那种为了提高个人的信誉而逐渐地积攒个人善行的过程之中,而是会存在于一个系统化的自我约束之中,在这种约束中时刻都会面临一个无情的选择,那就是要么成为上帝的选民,要么被罚下地狱。

加尔文宗的上帝要求他的信徒不仅仅做个别的善行,更是要一辈子行善,而且要把这些善行结合成一个统一的整体。

  • 这种神学观念塑造出笼罩整体社会样式的一套首尾一贯的方法。

禁欲(苦行)–>理性化

  • 恒常的反省
  • 克服自然状态
  • 独特的苦行性格
  • 理性化

清教徒苦行(禁欲)的目的

  • 使人过一种警醒、自觉而明彻的生活,去除无拘无束、本能的生活,使信徒的生活样式有秩序

宗教改革的目的

  • 每一个基督徒都成为僧侣

起初脱离现世而与世隔绝的基督教禁欲主义,已经掌控了这个先前被它挡在修道院和教会之外的世界。但总体而言,它保留了日常世俗生活中天然的自发特性。现在基督教禁欲主义砰地关上了身后修道院的大门,大步迈入了生活的集市,开始着手将自己的秩序渗透进日常生活中去,并使之成为现世中的一种生活,然而这种生活既不属于现世,也不为现世而存在。

苦行与资本主义精神

清教的代表:巴克斯特

  • 《清教徒指南》——“清教道德神学最为集大成的一部纲要”

巴克斯特的财富-时间观

  • 当时流行的看法:“财富本身非常危险,它的诱惑永无止境。”

他们真实的道德异议在于,拥有财富会使人懈怠,享受财富会使人懒散并沉溺于肉体的享乐,最为重要的是它会使人在追求正直的生活时精神涣散。

  • 财富本身并不危险

时光弥足珍贵,虚度一寸光阴就是虚度一寸为上帝的荣耀而效劳的宝贵时辰。

  • 浪费时间是首恶

巴克斯特的劳动观

  • 劝勉人要刻苦地持续肉体劳动或精神劳动
  • 双重动机:
    1. 劳动是有效的禁欲手段对于那些被清教统一称为不洁生活的诱惑而言,劳动尤其是一种具有特效的抵御手段,并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
    2. 劳动根本上是神所规定的生活目的本身上帝毫无例外地为每个人都设定好了一个天职,人人都应以此为业并辛勤耕耘。

分工赞美论

  • 要求理性的职业劳动:有系统、讲求方法
  • 贫穷有损神的荣光

小结

论证核心:一种特有的社会观念如何造就了入世苦行的生活方式。

  • 抵制自由享乐,反对奢侈消费
  • 对抗财产的非理性使用
  • 以致富为终极目的而追求财富
  • 以世俗劳动为至高的苦行手段
  • 通过禁欲的强制节约而导致资本形成

“断根”的资本主义

从宗教人到经济人

  • ”朝圣者“被”经济人“所取代
  • 形成独特的市民职业风格

”宇宙秩序“

清教徒愿意在天职中劳作;而我们现代人只是被迫如此。因为当禁欲主义从修道院的密室中被引入到日常生活中,并且开始主宰世俗的道德观时,它便在庞大的现代经济秩序的体系建构过程中扮演了应有的角色。而这种秩序如今深受机器生产的技术条件和经济条件的制约,这些制约条件以无法抗拒的力量决定着降生于这一秩序机制中的每个人的生活方式,而不仅仅是那些与经济获利直接相关的人。或许,这种决定权会一直延续到人类烧光最后一吨煤的那一刻。

”钢铁牢笼“

在巴克斯特的观点中,对于身外财富的关注,只应如同是“披在圣徒肩膀上的一件轻薄斗篷一样,随时可以弃之一旁”。但是命运却注定了这个斗篷将成为一座铁的牢笼。 自从禁欲主义开始改造现世,并且在现世中贯彻它的理念,物质财富便获得了一种控制人生的力量,这是一种前所未见的力量,并且不断增强直至无法抗拒。今天,宗教禁欲主义的精神已经逃离了这一铁笼,但有谁知道这是否是最终的结局呢?然而获得全胜的资本主义不再需要禁欲主义的支持了,因为它已经为自己找到了新的根基——机器。

韦伯的论断!

没人知道下一个住进这个铁笼的会是谁,或者在这种巨大发展的尽头是否会出现一个全新的先知,抑或那些老旧的理想和观念是否会有一个伟大的新生,而如果这两者都不可能,那么是否会在骚动的妄自尊大中渲染出来一种机械式的麻木,我们同样不得而知。因为对于这种文化发展的终点,我们完全可以这样描述:“专家们失却了灵魂,纵情声色者丢掉了心肝;而这种空壳人还浮想着自己已经达到了一种史无前例的文明高度。“

作者: 公子小白

SOS团团员,非外星人、未来人、超能力者。。。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